襁褓中的长春老字号真不同

出版日期:2019-01-15 媒体名称:长春晚报版次:07所属版面:老长春字数:3775
  • 新闻内容

在长春,关于老字号真不同,有一种说法叫“百年真不同,半部长春史”。老字号真不同在长春虽不足百年,但提到真不同酱肉、芝麻烧饼,那可是不少老长春人年幼时“淌着哈喇子”的幸福记忆。对真不同的美味,不少长春人说起来能如数家珍,但谈到这个老字号是如何起家的,就鲜有人能说出一二了。本期老长春,我们就来看看长春城著名的老字号真不同是如何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长春晚报记者赵娟

通讯员魏佩明

说起老字号真不同,据记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很多人在全国其它地方,如北京、天津等城市也看到过真不同,但这些真不同,与老长春的并不是一家。老长春的真不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末在长春市东三马路燕春茶园对面的老店同发涌。

东三马路上创立了同发涌酱肉铺

1939年,来自沈阳的一位董姓老爷子在长春市东三马路燕春茶园(长春电影院的前身)对面,创立了同发涌酱肉铺。不久,董老爷子就去老北平城(今北京)开了一家烟馆,他去北平之前,将同发涌酱肉铺推给了刚从山东长清投奔长春落脚的外甥武鸿海和武鸿坡兄弟,这兄弟两人带着董老爷子的徒弟胡运昌,以及各自的家眷共同料理同发涌。

武鸿海和武鸿坡是亲兄弟,胡运昌是他们的叔表兄弟。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发涌是地地道道的家族企业,尽管是一大家亲眷共同经营,但他们是有明确分工的,当时,武鸿海因为头脑灵活,被大家推举为大掌柜,同时管账,武鸿坡是同发涌的二掌柜,还负责前台抱墩(现在叫改刀)。胡运昌是同发涌后厨酱肉师傅,他16岁时跟随闯关东的淘金队伍来到长春,在师傅董老爷子家落脚,后来,娶了董老爷子的女儿为妻。他跟随武氏兄弟一起开店,练就了酱肉的手艺。其他的亲眷也都各司其职,一大家亲戚,红红火火地干起了同发涌。

刚开始,同发涌的生意还很火,但1940年,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经济逐渐萧条,同发涌的客人也日渐减少。当年,在老长春地界,无论是酱肉技术,还是人才、智力,抑或是经商技巧和经营实力,同发涌都是占绝对优势的。但生意就是火不起来。

东门路上同发涌声名鹊起

如何将生意做得红火起来,成了经营同发涌的武氏兄弟最关心的问题。不久后,他们听说长春的东门路每逢一、四、七的大集日,赶集的人摩肩接踵、购销两旺。还时常有兴隆山、小南、小合隆、大屯、农安等处的乡民赶大车到这里赶集,当日回不去的就索性住在东门路上的大车店,加之,外地行商老客留宿,车店旅馆常常满员。但当时的东门路上只有两家山东煎饼铺,当地居民吃煎饼都要排队等候,更不用说用餐了。

武洪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商机,决定将店铺迁到东门路上。说干就干,1941年1月3日,同发涌掌柜武鸿海带领大家,将店铺迁到了空前繁华的东门路上,在这里挂起了“同发涌酱肉铺”的招牌。

迁到东门路后,亲眷们个个摩拳擦掌,拉架势要大干一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多久,同发涌就进入正常运转。当年同发涌有一位十分有名的酱肉师傅叫娄传海,如今,娄老先生已经90多岁高龄了。当年的娄老先生极善言谈,是店里最活跃的人物,干活时经常冒出一两个段子,逗得大家开心大笑。其妻董淑琴的妹妹董淑珍是胡运昌的妻子,两人是连襟弟兄。娄传海的姐姐娄传英是掌柜武洪海的妻子,当年他们都住在东门路同发涌酱肉铺的左右隔壁、楼上楼下,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内。

同发涌酱肉铺坐南朝北,是一座二层楼房,同发涌在东门路的开业,填补了这里吃饭没有“大饭店”的空白,缓解了这里民众用餐场所紧张的矛盾,特别是赢得了在对门大车店寄宿的外地行商老客们的青睐。

同发涌不仅解决了人们在东门路赶集、住宿时的用餐困难,还由于其待客热情礼貌,服务周到,从不缺斤少两,有钱没钱都可进店吃饭。因此,同发涌每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红火。当年开业没几天,就迎来了春节,节前办年货的,计划回家或走亲访友的人们,都认准了同发涌的酱肉,店铺门前天天排起了长队。

人们说“东门路上出了个同发涌!”一传十、十传百,同发涌迅速誉满宽城子,没过月余,就名扬周围百八十里,乡镇村屯,妇孺皆知了。

“同发涌”孕育出老字号真不同

同发涌酱肉铺的生意红火起来了,但大掌柜武洪海却有点后悔:东门路的酱肉市场这么大,生意这么好,当初怎么没找一处更大的经营场地呢?使得红火起来的同发涌面临场地紧张,供不应求的窘境。此时的武洪海认为:同发涌要发展壮大,必须着手扩大营业店面和经营规模及品种的深化改良,要按照顾客的口味去开发更多的美味食品。

于是,他开始着手寻找新店铺地址,当同发涌在东门路上开出四年后,他在同发涌西边不远的街口,兑下了一处大房子,面积是当时同发涌酱肉铺的两倍还要大。在选择谁过去经营的时候,胡运昌毛遂自荐想去试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最后,由胡运昌、胡运祥携亲人妻儿眷属和必备家什,在位于同发涌以西东门路中段路南,通往“新天地”的路口西侧,二层楼建筑的一楼,另立门户,挂起了“真不同酱肉铺”的崭新招牌。

武鸿坡、武鸿海兄弟二人在经营同发涌的同时,也时常到新成立的店铺真不同去指导工作。大家仍然齐心协力,继续倾力经营各种同发涌酱肉,并按照大掌柜武洪海的经营方针,开始逐渐增加多种熏酱熟食,以酱肉为主兼营烧饼、包子、稀饭,小酱菜等产品。

真不同酱肉铺开业不久,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饭庄了,其规模、名望都超过了同发涌酱肉铺。伴随着真不同店铺的迅速膨胀发展,武氏二兄弟果断偃旗息鼓,将经营同发涌的重心全部转移到了发展真不同上来。

当年的真不同因人手紧张,还请了一位煮酱肉的师傅庞永喜和一位专业负责打烧饼的师傅李传富。有了同发涌酱肉铺的奠基,真不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记忆中真不同门前有一排长长的队伍

如今,很多六七十岁的老长春人,当年吃过东门路上酱肉的,还能回忆起当时东门路上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每天天刚蒙蒙亮,东门路上便会听到许多叫卖声:“豆——腐!”“五——香——热乎——疙瘩!”等等,拖着长长的音调,烘托出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而真不同的门前,每天一大早,总是排着一排长长的队伍,人人手里握着一枚竹号牌,凭牌叫号,井然有序的排队购买让人胃口大开的芝麻烧饼。

当时的烧饼5分钱一枚,家庭生活条件好一点的,还要专们提出要求,请旁边售货窗口人员在烧饼中间再另外加上一片需要另外付钱的真不同酱肉,本来刚出炉的芝麻烧饼一闻起来,那味道就让人垂涎欲滴,如果再夹进一片真不同秘制的酱肉,真是那个年月的人间至味。能吃上真不同的酱肉芝麻烧饼,那种滋味和享受是老长春百姓居民家家都时刻憧憬和向往的日子。

那时,去真不同吃饭经常能遇到家长领着孩子,在那里品尝刚刚出炉的真不同酱肉芝麻烧饼,往往能看到某家的小孩子,坐在餐桌前,狼吞虎咽将那香酥烧饼一口一口送进嘴里,连掉在红木餐桌上的芝麻粒儿都会一粒粒拾入嘴中,会逗得真不同的婶子大娘们前仰后合,哈哈大笑……

关于真不同的烧饼,还有一段制作的故事呢。

武鸿坡、武鸿海兄弟俩的祖籍是山东招远,而胡运昌、胡运祥哥俩的祖籍也在这里。胡运昌的媳妇姓董,叫董淑珍,是河北天津人,也是同发涌的创始人董老爷子膝下的千金,她大高个,杨柳腰,眉清目秀,心灵手巧。一直跟着在店铺里忙里忙外,有时还帮助烤制烧饼,但她烤出来的烧饼吃起来总会让人感觉欠点火候,不及李传富师傅。

当时,真不同饭店使用的是山东潍坊地区祖传沿袭下来的一种专门烤制烧饼的“潍县炉”烤制烧饼,用这种烤炉,温火慢烤需要耐心和时间,性子急的人干不了。那年月,烤烧饼这门子手艺,世袭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一是口传心授,传男不传女;二是技术保密,不言自悟。传承烤制烧饼的技术要教一半、留一半,你若不是那块料,另一半就甭想再学到手,一般人很难掌握。李传富师傅主张的定式是:当你烤烧饼时,要将饼坯两面沾满芝麻、先在平面炉上面烤,定型后,再贴到炉膛内壁上去立面烘烤,类似新疆的烤馕,炉膛内的炉温很难控制,稍不留神,火大了,就焦糊了,火小了,就会粘牙,不香。烧饼出炉的“标准”一般人是很难达到,凡不是“香、酥、脆、软;黄里透白,白里透红”的,一律不合格。合格的烧饼是一粒粒焦黄芝麻整齐的沾在表皮上,食客右手拿着烧饼,左手还得在下面接着,生怕有一粒芝麻掉落到地上。当年,因为每天烧饼出炉数量是有限的,附近居民谁家要想买烧饼,都得在前一天事先预约,来晚了就买不到了。

解放后,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那次运动大体上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到1960年9月,最后一批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真不同也经历了公私合营,合营后的真不同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搬迁至永春路,隶属于长春市餐饮服务公司四马路饭店分管,所有制也被彻底改变了,早年经营同发涌和真不同的人,伴着敲锣打鼓的隆隆战鼓声步入公有制队伍,身份也全部变成光荣的国营饭店职工。老长春东门路上的真不同饭店自此便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