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春城的大西门

出版日期:2019-02-28 媒体名称:长春晚报版次:07所属版面:长春地理字数:2373

熟悉长春历史的人都知道,老长春曾有一座大西门。奇怪的是,这座大西门的位置与长春城墙并不相连,不属于旧城的12座城门,其形制与老城的东、西、南、北、西北、西南等六座城门和后来增设的六个小门也不一样,它没有城楼,两侧与翼墙相连。大西门在有些地图上被称作“西门”,它与长春老城的西门聚宝门有何关联?本期长春地理,我们就来关注——

长春晚报记者赵娟

长春旧城城墙修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座主城门也修建于此时,1897年,长春旧城重新修筑城墙,将原来的木板城墙改为砖石结构时,又增设六座小门,这都有明确记载。但“大西门”的修筑时间,史料并无记载,据长春史研究专家于泾的推测,大西门应修建于19世纪的70年代。

大西门的位置

大西门位于长春旧城的城墙之外,距离西门聚宝门大约六七百米,据踏查长春团队发起人陈学奎介绍,其位置比聚宝门更偏西一些,今天的位置大体在原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南侧的解放大路上。于泾先生在《长春史话》中记载,这座门没有城楼,也没有像南门全安门、北门永兴门、东门崇德门等城门那样在城楼上设胡仙堂。大西门朝向西南,不与旧城城墙相连,所以只在门的两侧建有约10米长的翼墙。北侧翼墙往北,是一条由南向北注入黄瓜沟的小沟。门里有一条道,大体是东西向的,在路经现在的树勋小学东侧时折向东北,过城外西河沟上的双桥子,在现在的西三道街街口附近入长春城的西门。

房友良编著的《长春街路图志》称这座门是长春城西扩后的“西门”。现存于长春市档案馆,绘制于1913年的《长春城厢区域全图》上,在大西门的位置上也标注为“西门”。当时,两座西门之间开办起许多家粮栈、油坊、车店等,其中,还有著名的“西岭八大家”,如果将“西门”扩展到“大西门”的位置,这些商户都会被划入城内。

大西门与“豆城”长春的关联

记者第一次听说“大西门”,是陈学奎老师介绍“豆城”长春历史时。他称,对粮豆集散地的长春来说,大西门的位置非常重要。近日,记者就“大西门”的历史再度采访陈学奎老师,他称,大西门在头道沟火车站开通前,是从宽庄以东运输粮豆车辆进出西下坎益发合大车店和南门内外大车辆的标志门楼。

关于“大西门”与长春粮豆运输交易的关系,于泾老师在《长春史话》中也有涉及,他称,自中英《天津条约》后,营口开港,长春附近的粮豆和土产经辽河南运到营口外销,这些农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因为长春是周围广大地区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集中地,再加上来自西欧、北美、日本的洋货也在这里扩散到周围地区,所以商业上曾经繁荣一时。那时,长春出现了许多粮栈和车店,一条从长春城到辽河干流通江口的商路也就形成了。每年入冬以后,许多大车成群结队地从长春南下,把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运往营口码头,再把洋货和我国南方的杂货运回来。这条商路的起点,就是从长春城西门经过大西门的那条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西门与长春作为“豆城”的关系密不可分。

陈学奎介绍,最早的长春城是由两个大屯子发展而来的,这两个屯子分别是宽城子和西下坎。最早进入长春的货物都从两个方向进来,一是从南边净月潭方向,经南门进入,从西边进来的车辆则要经过大西门后,经西下坎,到南关交易。1906年之后,头道沟火车站修建之前,在今天长春南站附近有个临时的过渡车站,当时非常繁荣,在这个站的货物都要经今天的解放大路,走大西门进入长春。

大西门里曾经的老街图景

经过那时的快速发展,大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本不大的长春老城就显得狭小了。一些粮商开始在西门(聚宝门)外,买房开店,诸多的粮栈、油坊、车店、钱庄、货栈开起来了,这就是“西岭八大家”产生的历史背景。陈学奎介绍,位于西门和大西门之间的西岭下面有小河沟,最初京东刘家的益发合在这里开大车店,后来越来越多的商户在这里落脚,其中规模较大的几家被人们称为“西岭八大家”。

据于泾先生记载的大西门里20世纪20年代的街景,称西起第一家是烧饼铺,第二家是小杂货铺,因为店主人姓张名全,所以市面上称其为“张全小铺”。再往东,第三家是义和公粮米铺,是一个铺面稍大的商号,兼营油坊,附近居民和大西门外的菜农们都在这里买粮买油。它的东邻是两个大院,西院是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个学校,从20世纪初到东北沦陷以前,是长春的最高学府,还是最早在长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地方。东院是一所小学校,先后改过几次校名,曾经叫长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长春县城区第一小学、吉林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和第十小学等。小学校的对面,即路南是一家养花户,主人姓华,通称“华家花园”,临近还有几家农户,有如一个小村落。由此往东,直至双桥子西头之间,除了一家染坊之外,夹道都是一些大院,全市规模较大的粮栈,兼营油坊、烧锅或大车店。这就是《长春县志》里所说的“西岭八大家”。如今,这些店铺和学校之中,除了树勋小学校园里还剩下当年遗留下来的一座正房和一座厢房外,已经没有旧迹可寻了。

从长春西门到大西门之间的街路,从营口开港后繁荣了大约二三十年,铁路通车后很快就衰落了,大批粮食的外运与洋货的入境,都转移到经北门直通中东铁路的宽城子车站的道上了。这片区域的再度繁荣就到了陈学奎老师说的1906年之后,由于日本接管的孟家屯车站开办运营,大西门又成了长春城到孟家屯的交通要道,进出的货物都经过这座门。后来,随着长春站的修建,往来商业都转移到城北区了。

1933年,伪国都建设局开始在大西门一带修建吉林大路,因大西门位于这条路的路中心,所以开工以后,大西门就被拆掉了。如今,虽然大西门已不复存在,但它曾是长春历史上的一座标志性城门,与长春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